
企業兼并重組政策落實尚需解“兩難”
發布時間:
2010-09-29 00:00
來源:
從國務院發文到越來越多企業停牌重組,從政策導向到實體意向,“兼并重組”這一重要手段正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這一大背景下“發酵”。
9月26日,工信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朱宏任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工信部近期將重點從四個方面開展工作,統籌協調企業兼并重組工作,促進重點行業和領域企業兼并重組,促進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貫徹落實。這是繼9月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以來,具體主管部門的一次表態。
進入9月份以來,國家推動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力度顯著加大,涉及上市公司的重組作為重中之重,在國家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的過程中發揮著主導性功能。統計顯示,僅9月以來,就已有至少22家公司發布了資產重組公告。最近的一家是岳陽紙業,9月27日,公司發布公告稱,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紙業投資總公司將入主岳陽紙業大股東泰格林紙集團,而此前市場盛傳的重組方卻是中冶集團。企業重組過程的各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可以預見,隨著主管部門把企業兼并重組的工作不斷推向深入,企業重組過程中的各種瓶頸及難題也將逐漸浮出,如何破除瓶頸解決難題?海外經驗是否可以借鑒?昨日,記者就此專訪了投中集團創始合伙人陳頡。陳曾任軟銀中印基金中國區合伙人,在中美兩地資本市場沉浸十余年,在企業并購重組方面頗有實戰經驗。
在陳看來,中國企業的兼并重組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想象空間,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必由之路,尤其對于鋼鐵、汽車等這類耗費資源較多的傳統行業來說,行業內的企業整合尤其重要,事實上,在這些行業內通過兼并重組來形成規模經濟效益,美國早先也走過同樣的道路。
資金缺口導致“有戲難唱”
經過十余年中美兩個資本市場的親身實踐,陳頡認為目前制約中國企業重組的最大難題就是對融資手段制約較多,融資過程中巨大的資金缺口無法有效解決,成為不少企業重組過程中的“死穴”。在國外,對于重組的融資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專項基金和資本市場再融資等方式實現,但目前在國內,這些手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使得企業在重組過程中陷入“有戲難唱”的尷尬境地。
一方面,由于重組過程中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些重組項目其實并非實質性重組,一旦發放此類貸款,對銀行而言風險巨大,銀行由于擔心“中招”,對并購貸款的發放十分謹慎。與一般商業貸款不同,銀行對并購貸款設定的門檻較高,在還款期限和資產評估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企業有申請并購貸款的意愿,也會對銀行頗為苛刻的貸款條件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通過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手段來解決資金問題,又會面臨多道行政審批的程序。雖然近年來主管部門對于此類程序已經不斷趨于簡化,但與西方國家采用的備案制不同,中國的增發采用的是審批制,審批程序仍較為復雜,耗時頗長,而時間一拖,就橫生諸多變數,比如,在股價高高在上時停牌重組,一旦拖到熊市,重組方就想“毀約”,而在股價低迷時停牌重組,一旦拖到牛市,被重組方就想“悔婚”。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所以,雖然增發是成本較低的融資手段,不少企業由于行政審批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而轉而求諸其他手段。對中國的企業來說,尤其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在兼并重組過程中市場化融資的難題始終還是主要瓶頸。
資本市場如何助力重組
在美國等發達資本市場,企業上市即意味著擁有了巨大的融資能力,同時股票在兼并重組的交易中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兼具了貨幣的部分功能。與之相比,國內的上市公司融資手段的運用則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制約,此外,企業債這一國外企業常用的融資手段,在中國也尚未真正形成規模。
陳頡對記者表示,用市場化手段提高融資效率,充分發揮中國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和資產配置功能,是中國解決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融資難的基本手段。在并購主體上,資本市場可以充分發揮價值發現和優勝劣汰的功能,使得“強者愈強”,這些經過充分的競爭勝出的龍頭企業,在并購中可以充當重組方和主導者,讓這些公司的未來發展經營更上一個新臺階,公司變得更為強大,中國的資本市場要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就必須淘汰一批劣質企業,這些企業可以完全退市,也可以通過讓殼、資產剝離與置換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重組。此外,通過重組企業而整體上市等手段,集團內的劣勢企業可以從優勢企業處獲得資金、管理和技術等層面的更多支持,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整體競爭力,充分發揮集團整體優勢。
龐大的資金缺口無疑成為阻攔重組的一大門檻,對于這個問題,國務院發布的《意見》指出,國家將加強財政資金投入。在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中設立專項資金,通過技改貼息、職工安置補助等方式,支持中央企業兼并重組;鼓勵地方人民政府通過財政貼息、信貸獎勵補助等方式,激勵商業銀行加大對企業兼并重組的信貸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可轉換債等方式為兼并重組融資??梢?,國家對于這個問題,也在考慮和探索多種符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
對此,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指出,要“以汽車、鋼鐵、水泥、機械制造、電解鋁、稀土等行業為抓手,促進重點行業和領域企業兼并重組,促進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貫徹落實”。此次工信部提出重點重組的六大行業,可謂“對癥下藥”,一方面,這些行業均屬于重資產行業且存在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在這些行業內普遍存在重復建設嚴重、產業集中度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市場競爭力較弱等問題,必須通過兼并重組在行業內形成大的企業集團,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的資本市場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A股市值在去年年底就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再融資作為資本市場的“本職工作”,必將在企業的兼并重組中大有作為。同時業內人士也指出,資本市場這些重要功能的發揮,需要一系列相關機制的進一步改進,行政審批程序的進一步簡化,同時實現制度創新,破除各種制度性障礙。
地方主義障礙如何“清除”
對于目前中國企業重組,尤其是跨地區的國有企業重組而言,與再融資的困難相比,更為復雜的問題則是如何平衡地域間的利益關系,不讓地方利益成為制約跨地區企業重組的瓶頸。
由于中國的“分稅制”財稅體制,在企業兼并重組中,常常出現稅源的轉移,這一方面影響地方政府收入,另一方面也牽動著地方的GDP指標,部分地方政府擔心被重組后的企業將不再為地方財政作出貢獻,對當地企業被外來者重組頗多阻撓。有分析師指出,在中國各級政府現有的GDP考核機制下,企業兼并重組后的歸屬權、對地方財政的貢獻以及就業促進等問題,往往成為省市縣級企業進行兼并重組的最大障礙。而在當前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大趨勢下,生產要素進行跨區域遷移和整合將成為必然的選擇。
對于這個問題,《意見》提出了兩個思路,一是消除制度障礙,通過行政手段破除各種不合理的地方性規定,二是理順地區間利益分配關系,通過利益疏導理順地方間的不同利益,實現企業兼并重組成果共享。
此次在工信部提出的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四大措施中,協調不同部門和不同地方的主管部門共同協作的措施就占了三條,如“積極協調各有關部門抓緊細化有關政策和配套措施”、“成立由工信部牽頭,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銀監會、證監會等部門參加的企業兼并重組工作協調小組,統籌協調企業兼并重組工作”、以及“組織各行業協會及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貫徹落實文件精神,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梢?,主管部門已經充分意識到,要打通跨地區重組的道路,需要多部門、多地區、全方位的整體協調??梢灶A期,隨著國務院對兼并重組工作的不斷推進,證監會等相關部門應該會進一步出臺相關配套政策。
來源:中國水泥網www.Ccement.com